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戏说中书街(45)

戏说中书街(45)


戏说中书街(45)

        四十五、传说中的王天官

        既是改革家又是政治家,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又是玩弄权柄的政客,《明实录》中对张居正的盖棺论定,既肯定了他的改革业绩,也指出他的另一面:“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当时的一位言官江东之对他的批评,也有类似的概括:“才太高,性太拗,权太专,心太险。”最值得回味的莫过于那个以“刚正不阿,清正廉明”著称的清官海瑞(1514—1587)对张居正的评语:“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更有史学家评论,当上内阁首辅以后,张居正举荐任用的官吏,都是些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小人。其中自然有那位来自夷陵(宜昌)的王篆(公元1519-1603年)。

        在宜昌的相关史料中,出自宜昌的那位翰林院修编王篆“勇于任事,恪尽职守”,之所以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赏识和信任。是因为身居高位的张居正为了推行“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明史&8226;张居正传》)的主张,以达到“朝清政肃”的改革目的,就需要一批服从自己、拥戴自己的方针政策、并能在贯彻执行中不仅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还得大力鼓吹、强力推行、排除干扰、打击政敌的重要使命的官员。所以,那个出自夷陵,自幼聪颖,足智多谋,有过多地为官的基层经验,又有着京城众多人脉,还能够一方面清正廉洁,一方面巧妙敛财;对政敌铁面无私,对朋党难得糊涂,还有些八面玲珑的王篆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由于张居正的赏识,原来不过就是一名巡城小吏的王篆在逐渐成为张居正的智囊、心腹和红人的同时,万历八年(公元1581年)先被提升为刑部(公安部)侍郎(副部长),接着又改任吏部的左侍郎(吏部尚书的第一副手,古称“少宰”),吏部掌管全国官员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居六部之首,位置可谓重中之重。吏部尚书又与《周礼》中的天官冢宰相当,故又称为天官,所以,在宜昌,王篆又被俗称为王天官。

        在宜昌的史料中,做了吏部侍郎的王篆,正而不谲,整顿吏治,捷如风雷,清廉卓异;与厉行改革、实现抱负的张居正相交更笃,相知更深,二人成为莫逆之交。在《少宰王篆寿序》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江陵(张居正为江陵人)故私公(指王篆)边饷马政,吏治民隐,无疑不问,无断不成。江陵故私公,部院督抚缺者,必曰某某可;再继之,必曰某某可,各书衣袖中而后已”。

        据史料记载,王篆是有史以来,宜昌走出去的最高官员;正因为如此,老百姓才尊称其为王天官,地方士绅和文人雅士也将他奉为“先贤名流”。有专家学者考证出,宜昌对王篆的尊崇始于清代。那部刻印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东湖县志》这样叙述:“王篆,字绍芳,嘉靖乙卯举人,壬戌成进士。初知吉水县事,历官两京都御史,晋位少宰。扬历中外三十余年,夙有铁御史之号。张居正柄政日,以天下才推之,殁犹荐以自代。神宗书其名于御屏。居正败,篆亦坐废。然犹拔奇士于单寒,准条编以画一。闲居无事,惟日以书史自娱。一时碑版文章,多出其手。”

        和许多历史资料一样,这段溢美之词被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出版的《宜昌府志》和同治年间续修的《东湖县志》照录。直到今天,这段文字仍被不断翻译、采信,如《宜昌先贤名流》对王篆有着这样的介绍:“王篆为官,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名播朝野30余年,号称‘铁御史’。”并说“王篆虽然被诬革职,但他心胸坦荡,不以名利为意。他对于那些出身低微家族不望的学子奇士,极力向上荐拔,对吏部制度和赋税法进行整理,希望有用于朝政有利于人民。闲居无事的时候,每日诵读书经史自以为乐。由于他学识渊博,书法精工,‘一时碑版文章,多出其手。’”

        而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夷陵地名考》中,除了增加搜集到的数则有关王天官的传说,同样也赞扬王篆自幼读书刻苦、在朝廷为官清正、爱民如子。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9038.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