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戏说中书街(169)

戏说中书街(169)


戏说中书街(169)

        一六九、宜昌的天气与饮食习惯

        实话实说,宜昌城市的气候条件并不好,因为守着三峡水库巨大的一库碧水,到了冬天,潮湿的空气沿着山谷移到城市上空,连最不怕冷的东北人来了都喊受不了,就是因为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如影随形的湿冷;而到了夏天,又有一些峡谷的风将三峡水库里被骄阳晒热的巨大的水蒸气源源不断地刮了过来,宜昌这座沿江而建的城市就又会变得又闷又热,盛夏的许多日子就像是在免费洗桑拿、听起来很惬意,其实就和成天坐在蒸笼里似的,同样叫人受不了。

        因为要么又潮又冷、要么又闷又热,于是,宜昌的人就有了些渝东湘西土著的饮食习惯,满桌子的菜肴不是过咸都是麻辣。麻是因为《本草纲目》上称胡椒可以“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辣也是因为辣椒本身就可以“温中散寒,健胃消食。”尤其是辣椒,川渝、湘楚之地的地理环境上多雨潮湿,辣椒有御寒祛风湿的功效;加之南方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直接食用辣椒,或用麻辣做成各种菜肴,不仅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提振食欲,而且可以除寒增加热度,自然是必备菜肴了。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说明了我国各地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一般而言就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据说爱吃咸的东北人是因为冬天本来就只有腌菜吃;黄土高原的人爱吃酸,是水的问题,为了减少结石的发病;江浙一带吃甜是本身口味过淡;而云贵川和两湖地区潮湿多雾,容易使人患上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症,吃辣吃麻能促进汗液排出,驱寒祛湿,养脾健胃。

        知名学者先是说吃麻辣对健康极为不利,可是如今四川火锅、重庆麻辣烫和湖南的辣子鸡丁风靡全国,就又依据世卫组织的口吻,对吃得过咸大加讨伐,不是说极易诱发疾病就是说给肠胃增加负担,说全球每年有165万死于过咸的饮食习惯,还嫌不语出惊人,居然说出过咸导致毁容。可是他们绝不会说吃得过咸与当地饮食习惯有关,也不会告诉广大受众,如果吃盐太少,会造成低钠血症,会表现为肢体无力、血压下降等情况。还是老话说得好:“不吃盐,没力气。”

        有专家总结过宜昌饮食的特点,主要的也就是八个大字:口味咸鲜,偏重麻辣。这与这座城市靠近渝东鄂西有关,也与宜昌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的过载码头有关,更与本地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气候条件有关。为了使用时间长,便于保存,于是用盐腌制、熏干的腊肉盛行不衰;雾锁大江、全城皆在雾中那种宜昌话所说的“下罩子”的情景时有发生,很自然的就得借助麻辣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

        其实在没有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以前,宜昌不仅没有高大上的形象,反而因为大部分地区属于鄂西山区,生产水平低下,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被划入“老、少、边、穷”地区。除了过年的时候腌制一些腊肉,平日里更多的吃的是用盐腌制的咸菜。楚国的士大夫屈原在《招魂》中也承认,宜昌的饮食“大苦咸酸,辛甘行些”。在本人的拙作《舌尖上的宜昌》中就指出,宜昌的本地名菜十之八九都是以咸鲜为主。

        从宜昌现在的流行饮食为例,宜昌人早上过早,多半会选择来自重庆的红油小面。所谓“红油”,其制作过程就是将辣椒炒出香味,然后倒入滚烫的食用油以将辣椒里的底蕴挥发到极致;中午多是炒几样菜肴,多是以川菜为主,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而到了晚上,无论是解放路步行街上的饮食店还是遍布全市大街小巷的地皮摊,无论是潜江来的小龙虾、万州来的麻辣烫,还是宜昌本地的卤菜,无一例外的都是又咸又麻又辣。

        中书街上的百姓生活也莫过于此。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916.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