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戏说中书街(179)

戏说中书街(179)


戏说中书街(179)

        一七九、中书街恰好就在老城中央

        《说文解字》中称:“街,四通道也”。指前后左右都能通达的即为街;“巷,里中道”。就是连接街的下级单位。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初创时的宜昌老城区被围在城墙里的有1200亩、却只有一两千户人家,到了明末清初,才有了四十多条街巷。可是如今看来,却有好多街巷或早已消失、或早已更名,比如大北门(现在的北门)东为白家巷,西为报恩寺街,又如小北门东为射厅巷,通弥罗宫;还有南正前街东有小巷通红土地庙巷,再通学院后墙,抵城濠;再从学院街南走有白蜡树巷,北走有桐树巷。是不是大多没听说过?

        比如当年城内有一条横街从府署前到中水门:北为星街,再北为墨池巷,通东正街。南为桐树巷,通学院街。巷中又有小巷通龙王堂。再北为半头巷,再南为中书巷,通红土地庙横巷。再过大十字街,至县署大门前。南为艾家巷,通天官牌坊。接着再往下走,北为白衣庵街,南为太平街。

        各位是不是被这些或者毫无印象、或者似曾相识的街巷名字绕来绕去绕糊涂了,就像走进迷宫似的不知东西南北。其实,宜昌老城的主要街道只有“三纵三横”:三条纵向主干道分别是:第一纵向为学院街全段;第二纵向为献福路全段;第三纵向为东门至镇川门全段(即原来的东正街和鼓楼街)。三条横向主干道分别是:第一横向街道为太平街、墨池巷、中书街、杨柳巷;第二横向街道为北正街、二架牌坊、天官牌坊、璞宝街;第三横向街道为尔雅街、南正上街、南正街、南正下街。

        大家发现没有?中书街恰好就在老城中央!

        街巷是城市的基本元素,承载着城市最为细腻、广阔而深厚的文化,既蕴藏着一个城市厚重的文化基因,也传达出浓浓的故土乡情。那些传承了数百年的街巷地名,就如同一本历史札记,有的记载着城市的风物历史,有的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深藏着无数故事。然而,越来越多的有着古老历史的街巷,大多都和那些明清古建筑一样,悄然无声的湮没在声势浩大的旧城改造和道路拓宽等理由的潮流之中,或被塔楼组成的新地标所取代,或只保留在路牌上。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那些在这一次环南棚户区改造中即将被拆迁、很多都会永远消失的老街小巷的名字:小箭道(学院街-西平巷);西平巷(学院街-环城南路);杨柳一巷(环城南路-学院街);杨柳二巷(璞宝街-环城南路);杨柳三巷(学院街-杨柳二巷);璞宝街(学院街-环城南路);元亨街(献福路-学院街);童家巷(元亨街-中书街);中书街(献福路-学院街);汪家巷(汪家一巷-学院街);汪家一巷(汪家巷-中书街);汪家二巷(汪家巷-中书街);河水巷(献福路-横巷);民主路(南正街-学院街)。

        街道是城市的骨架、血脉与经络。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老街巷,既留存着往昔的影子,又实证着现在的状态,同时又预判着这座城市的未来。由于个人的居住空间与城市的公共空间交织,在传统街巷中,墙内是小家,墙外是大家,就使得老街巷和街区成为专家学者和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研究关注的鲜活样板。无数的故事散落在那些街巷之中,每条街道的前世今生,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那些故事就在我们身边,若有心将其一颗颗捡起来,用历史连成珠串,就是城市的传奇。

        所以笔者写了这部《戏说中书街》。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907.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