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戏说中书街(184)

戏说中书街(184)


戏说中书街(184)

        一八四、往事随风

        为了找寻王燧、王篆、顾嘉蘅以及盖洛、穆秉谦、余冰、谭家人等历史人物的有关故事,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连笔者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曾经查阅过多少史料,读过多少与之相关的文章,摘录过多少历史典籍。在超级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随着时间的过去,很多事情的真相都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从找寻,真正的研究者能够遍采史籍已经殊为不易,而像笔者这样为了一篇历史小说,仍以搜罗殆尽之全力,查阅大量资料、核对有关数据、精心研究、小心求证、得出结论就更显诚意了。至少现在看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不是自吹自擂,而是自己认为必须遵循的写作底线。

        这部二十八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中有不少与之相关的历史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历史人物也是有据可查的。这是基于历史纪实小说的基本思路必须有的放矢、主线真实而考虑的。只是其中的那些小说情节或由历史资料改写、或有前人作品为据,更多的细节却是笔者自己向壁虚构、胡编滥造的,都是为“浇自己块垒”,戏说历史罢了,不过就是想给各位看官增添一些可读性而已,当不得真的。谁都知道文学创作就是叶倩文所唱的:“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

        这篇拙作的初稿是笔者在2016年花了半年的时间完成的,发表以后就束之高阁了。今年以来,随着对中书街棚户区的拆迁进入尾声,也有些新的塔楼拔地而起,出于向那条几乎和宜昌城历史同样悠久的老街挥手告别的情愫,就又在那些发黄发脆的旧书堆里和互联网上翻看了一些有关这座城市、这条街道的一些资料,就有了些新的领悟。于是,在重新翻阅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发现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有些采用的资料似乎还不太准确;有些地方过于注重对人物的刻画,却忽视了对中书街街景的沧桑变迁的描述;加上在写作中全局观不强、视野也不够开阔,有些情节过于敷衍了事,没有跌宕起伏,吸引力不足。

        没办法,只好在不动骨架、采取打补丁、适度增减的方式,对原有章节进行了一些修订。但回头看还是有不少疏漏之处。比如没有对那些与中书街相连共通的元亨街、童家巷、汪家巷、汪家一巷、汪家二巷、河水巷进行必要的介绍;还遗漏了不少曾经住在中书街的知名人物,比如蔡静安先生;也没有加上在环南棚户区拆迁开始后的这些年,笔者和好友们对中书街的一些原住民的多次街访,反映他们的喜怒哀愁。想想也是有诸多遗憾的。

        自认为撰写这样的历史题材的作品最麻烦的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用的资料来源实在太多,根本无法一一列出其出处,只得在这里敬请各位原著作者见谅;而作品中所采用的大量照片,除了各地好友提供,基本都是来源于互联网上公开发表过的,并不涉及个人版权纠纷。对于那些奔波于宜昌大街小巷、尤其是对即将消失的中书街用镜头留下影像的摄友向笔者提供的许多照片未能逐一说明,只好在此一并致谢。其实,让更多的人通过笔者的这篇作品,展现了各位的优秀作品,也是一种宣传,何乐而不为呢,您说是吧?

        (文字完成于2016年6月9日端午节,照片编辑及作品校正完成于2016年7月3日傍晚梅雨方歇,补充部分急就于2016年11月12日凌晨4点,修订定稿于2019年5月20日充满爱意的夜晚)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902.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