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宜昌边边(14)

宜昌边边(14)


宜昌边边(14)

        △涪陵的邱家大院已被拆迁

        十四、从宜昌走出去的涪陵榨菜

        如果说墨池书院是宜昌现代教育的鼻祖,邱寿安就是涪陵榨菜的鼻祖。

        那个在湖北宜昌开设了“荣生昌”酱园、把自己的长子送进了芹香馆读中学的邱寿安在涪陵老家也有自己的作坊,家中雇有资中人邓炳成负责干腌菜的采买整理和运输事宜。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涪陵一带的青菜头丰收,由于邓炳成懂得自己家乡“大头菜”的加工技术,就在作坊里试着仿造大头菜的全形腌制法,将涪陵青菜头制成腌菜。史料记载:“有客至,主妇置于席间,宾主皆赞美”,“翌年继而制之,数达八十坛。”邱寿安顺便将用青菜头制成的腌菜捎带两坛到宜昌用来待客,亲友及同行一致为此菜奇特,鲜美可口,为其它腌菜所不及。他就顿生谋利之念,试着投放宜昌市场,结果销售甚好。

        这个从小就挑着担子从涪陵到宜昌的小贩早就成为了一位富有商业经验的商人,也很有商业头脑,意识到这座腌菜既然能在涪陵之外受人欢迎,肯定就会有更大的销售市场,经营起来必有大利可图。于是当年就又赶回涪陵,将那个很有自创精神的邓炳成聘为掌脉师,两人一起研究改革加工工艺,最后形成了用风晾脱水、初腌后,用压豆腐的木箱榨除青菜头里的盐水,因为是用榨出法,所以把这种腌菜取名为“榨菜”。

        第二年,邱寿安将八十坛榨菜运往宜昌进行销售,因为这座城市的饮食习惯与四川相近,那种腌菜也很合宜昌人的胃口,加上又脆又香,结果未及半月即销售一空。史料记载,邱家所生产的榨菜每坛重二十五公斤,售价高达大洋三十二元,每坛盈利居然高达二十五元,但还是被西陵峡口的这座城市的那些零售分销商贩所争相购买,成了宜昌几乎所有人的最爱,久而久之,这个来自涪陵的腌菜、被宜昌人叫做“涪陵榨菜”的新品种腌菜就广而告之了。销售数量日渐增多,始终供不应求,经过多年经营,宜昌就成了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的销售市场。

        邱寿安的弟弟邱汉章当时在上海望平街开设行庄,1912年返回涪陵家里后,听说榨菜在宜昌销售火爆,想着有利可图,便也运了八十坛榨菜到上海试销,不料遭到冷遇。在十里洋场闯荡多年的邱汉章一边派人到处张贴广告,并登报进行广告宣传;一边又根据上海、江浙一带的人氏喜欢精致、小巧、讲卫生、爱算计的特点,将整坛榨菜分拆、将整个榨菜头切成丝或片装成小包,附上使用说明,派人在戏院、浴室、码头、饭馆等公共场所进行销售。利用上海人的好奇心打入千家万户的餐桌,结果一炮打响。有史料记载:当时上海居民凡炒菜或炖汤,添入少许榨菜,味极鲜美,所以深受欢迎。有的竟以榨菜作为茶会款待上宾之用,或作为赠送友人的礼品。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889.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