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宜昌边边(18)

宜昌边边(18)


宜昌边边(18)

        △清同治五年(1866年)《宜昌府志》

        十八、王家大堰

        在写作这篇文章前,笔者至少断断续续筹备了八年之久,准备了无数的史料、采访了无数的经历者,可就是迟迟不敢动笔,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各种史料对人委宿舍那个区域解放前的所有情况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我采访的多是解放后才来到宜昌的各地移民。曾经有宜昌原籍(在城区三代以上)的前辈提醒过笔者,人委宿舍后面的那个堰塘叫王家大堰,而且原来很大,可《宜昌府志》却说得明明白白:“王家堰在东山寺后去城十里。”位置不对,风马牛不相及。

        直到两年前,有朋友提示笔者注意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宜昌地图,这才惊奇地发现,在那张地图上,被木桥街、肖家巷、民主路(现在的四新路)环抱的区域里,那个堰塘就明明白白的标明是“王家大堰”!而在写作前的一次和原来住在木桥街、现在远在他乡的一个儿时伙伴的网聊时,他突然爆出一条惊天消息:他曾经听他母亲说过:人委宿舍的那个堰塘原来很大,而且和四新巷那边的堰塘相通,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修四新路的时候才开始填埋和分割的!

        于是,就是因为那个世代住在木桥街的老婆婆生前对儿子的一句怀旧唠叨,使得笔者突然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关于那个区域街道记录缺失和人文历史的空白导致的苦恼一下子就变得烟消云散:王家大堰就是古河道遗留下的湖泊堰塘之一,原本范围很大,几乎覆盖现在的两个街区。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张《宜昌街市图》上,唯一保存的宜昌古城外城壕里注明的护城河水的来源也就可以得到很合理的解释。

        笔者当年的四中同学权学荣先生回忆:他们家是1946年搬到现在的四新横路(最开始街名新马路,后为三星横路)的。在现在的珍珠路(原名民权路)、中山路(原名公园路)、四新横路和四新路(原名民主路)中间原来有一个大堰塘。据她奶奶生前说,他们家搬来的时候,珍珠路和宜昌四中那边还没人家。

        权先生说:后来逃乱的人陆陆续续回宜后,那里才热闹起来。靠我们这边(指四新横路南侧)的房子大多砖木结构,靠那边大多是板板房(宜昌话:板壁房)。堰塘边除了吊脚楼,还有不少的茅草房。大堰塘是文革初填的,就成了建筑二社(后改成建筑二公司)的地盘,二公司搬走后又成了基建幼儿园,直到前些年城市改造对中山路一带的建筑几乎全部推倒重来。

        所以,原本很大、几乎从大东门一直延伸到中山路(原名公园路)的那个王家大堰的主体水面就是后来的人委宿舍的大致相同位置。这一点,也可以从木桥街与肖家巷(现在的肖家巷从那y字形岔路口往四新路这一段上世纪三十年代属于新马路的一部分)的走向可以看出端倪。加上直到抗战结束以后,那片位于城外的地方才开始多了建筑,也多了人烟,在史书上没有记载也就很自然了。

        可惜,经过多方努力,怎么也没能找到当时王家大堰的照片,只能用自己的想象去穿越时空,去想象王家大堰在清末民初那当年的景象,也会勾起我们这些人委宿舍的儿们一些悠远的记忆:堰水就像一面明镜,天水一色,浩瀚无边。偶尔有点点小船滑过水面,船桨激起的微波,荡起一圈圈漪涟。春天,我们这些人委宿舍的儿们去堰边看杨柳轻扬,野花灿烂;夏天,那里浮萍点点、小鱼摇摇;秋天的时候,总有些薄雾在王家大堰上缕缕升腾,居士林的大悲塔就成了佛陀世界;冬天,人委宿舍的儿们成群结队的跑到堰边“打水漂”,一连串的圈圈圆晕就会在水面一直窜得很远。有人委宿舍的儿们告诉我,虽然明知道我们见到的王家大堰,已经是个臭水凼,可在笔者的印象中,却偏偏变成了美极了的宛如明镜般的水面: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

        这就是最美不过家乡水!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886.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