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宜昌边边(143)

宜昌边边(143)


宜昌边边(143)

        △2014年四新路与珍珠路丁字路口南望

        一四三、姗姗来迟的四新路

        四新路在宜昌历史上是一条有些尴尬、也有些忐忑的大路。因为同为宜昌边边,可是与之相邻的木桥街、肖家巷早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基本成形,就是与之相通的民权路(珍珠路西陵一路到中山路一段)、新马路(肖家横巷到四新横路)、富裕街、公园路(中山路)也在民。国初年的商埠局开辟城外道路时开始面世,可是,只有这条原名为民。主路的四新路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宜昌ba掉城墙以后才开始崭露头角。

        按照1。9。84年版的《宜昌地名志》介绍:”四新路原名三新路,zui初形成于本世纪初。据传1930年左右,有几个古董商人在此修一茶园,清唱戏曲,当时取名为“三新戏园“,三新路即由此得名。”也有宜昌史学前辈支持这样的表述:”四新路原名三新路。这个街名缘起这里曾有座由京剧票友集。资办的三新茶社,文。革破四旧也一起破了,加了“一新“变成四新。”

        听上去似乎有理,可是追根寻源却有两。点很值得怀疑。其一,三新路的形成时间,在1936年的宜昌地图上只有面朝珍珠路的上段存在,下段还根本无影无踪;其二,三新路似乎更应该jiao”三星路”,《宜昌地名志》上说得清楚:”四新路居委会,位于(云集)办事处辖区西北部。成。立于1956年,始名为三星路居委会,因辖三星路,故名。1967年三星路更名为四新路,居委会亦随之更名。”

        为了找寻这条路究竟应该jiao”三星路”还是”三新路”,笔者就想到了一个方法,从史料的只字片言中努力找到原来的那所”三新茶园”的有关记录。既然是京剧票友,笔者就查阅了huang恭恂的《宜昌京剧票房(疑应为”友”)的回顾》。据他回忆:”1932年我离开学。校回到宜昌,……当时茶馆里的说书小唱,酒楼的引吭高歌,更衬托出街市的兴旺景象。每到灯光齐明时,大街小巷总能听到动人心弦的胡琴伴奏和纵。情高唱的京腔,真有北京“无调不学谭“的风味。”

        于是在那年夏季,由宜昌怡大祥钱庄老。板huang心怡和九字学。校的音乐老。师王寿桦在仁济巷哀欧拿女中倡导成。立了京剧票友的”聊社票房”,演出地点抗战前在中山路与致祥路口的海关俱乐部(现京剧团),抗战后在浙江路的浙江会馆(后来的市幼儿园),还曾经在1945年5月,”经大家商定,用不辞艰苦的彩排演唱换来的积蓄资金修建乐安大戏院(位置在现在京剧团对面)。”可就是找不到”三新茶园”的记载。

        笔者想起了四新路附近的人。委宿舍的空地曾经有一个广。场,然后换一个思路,去翻阅陈鸿儒的那篇《宜昌旧时民间说唱》,倒是在《打鼓说书》一节里有所发现:”在张胡子摆书场的那个广。场(位置在现在的人。委宿舍),是打鼓说书艺人经常演出的地方。曾有一位北方女艺人在那里演唱“梨花大鼓“。演唱时,右手持鼓槌击鼓,左手敲动铁片。鼓声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时紧时慢,时高时低;铁片的叮当声也伴随着鼓声的节奏,忽高忽低,忽紧忽慢。艺人演唱也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有时慷慨激昂,有时悠扬婉转。歌声、鼓声、叮当声浑然一体,配合得很协调,确实别有一番韵味。”

        找不到那座”三新茶园”,只好让各位看官想象当年露。天演出的盛况了。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762.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