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206)

悠悠大公桥(206)


悠悠大公桥(206)

        ▲夜晚的巷口

        在写这篇拙文之前,有原来理发界的老人回忆过宜昌理发界的几个老前辈,其中就有赵福兴(他写的是“赵福星”):“赵福星是扬州理发师傅,最有名的技艺就是”七十二刀半。”也就是说,扬州理发师傅完整的刮一张脸需要七十二刀,最后半刀是轻轻刮一下鼻梁上的汗毛,以示收尾。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文章没有提到赵福兴解放前的经历,也没有提到解放后赵福兴好几次从城市到农村、又从农村到城市的坎坷经历,更没有提到赵福兴作为鄂专(丙字)18号案件的特情的经过,只有在宜昌市公安局有关国安的史料中有这样一段话说的透彻深情:

        “赵福兴在完成诱敌入境的任务后,接着开始了应付敌人考察,获取敌人罪证的攻坚战。在长达两年零一个月的接敌工作中,赵福兴夜以继日,积极工作,白天与敌人周旋,夜晚向公安机关汇报,在两百多次接头联系中,从来没有误时误事,从来没有发生过暴露、泄密问题,在方方面面的应付中做到滴水不漏,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黄世荣在辞掉宜昌地区农校理发师的工作之后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在宜昌城区过得好不潇洒,不是逛街下馆子就是和亲戚朋友告别。可是那个时候,宜昌市钢铁生产指挥部成立,市委第一书记王子才任总指挥长。决定“以排山倒海之势,以空前未有的高速度发展钢铁工业”。

        据1959年版的《宜昌市志》记载:“1958年全市人民积极投入了为全国实现年产1070万吨的大办钢铁运动。当年7月13日,本市第一座土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从此本市就跨进了钢铁时代,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居民、学生赴钢铁战线为钢而战。全市先后共建成5~8立方米的高炉8座;5立方米以下的土炉130座,还有小炼铁炉300余座。在短短的五个月内,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生铁产量达2294吨,钢472吨,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并建立了以八一钢厂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为本市的钢铁工业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

        虽然城里的人个个都很忙,可还是都高高兴兴地接受了黄世荣的告别。因为大家都知道,从1955年起,国家就组织力量在鄂西地区进行了长期的重点勘查,据笔者手头的资料显示,宜昌周围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宁乡式高磷铁矿。在鄂西已探明的16。9亿吨储量中,宜昌就有6。5亿吨,而距离最近的宜昌县(今夷陵区)官庄铁矿更是八一钢厂和城区大量钢铁的原料来源地。

        黄世荣购买的是1958年5月31日宜昌开往秭归的轮船,奇怪的是他没有选择清早从宜昌港出发的“宜姊班”,而买的是次日凌晨2点45分的路过班轮。谜底在当天夜里就揭晓了。他在离开宜昌前的那个晚餐是在他师傅赵福兴家里吃的,晚上八点左右就提着自己的行李出了门,沿着南门外后街、罗善堂街、怀远路、小南湖横巷去了二道巷子,当他敲开那个原来暗娼的家门时,所有的读者也会和我一样恍然大悟:他会和这个女人来一个亲密互动的告别。

        他是在刚过半夜十二点不久就从那个女人的家里出来的。他会在昏暗的路灯下吹着口哨、一路轻快地走到二道巷子江边的巷口。那个时候已经夜深人静,大公路上少有行人,只有一辆人力三轮车停在那里,车夫坐在一家小杂货铺门前和老板说闲话。他叫了一声,那车夫就乐呵呵的跑过来了:“同志,你想上哪儿?”

        “稀奇,半夜三更的还能上哪儿去?”黄世荣舒舒服服的坐到了三轮车上:“当然是到九码头赶船去的!”

        他不知道,他赶不上那班船了,因为在转运街口有一辆没有警察标志的汽车等他已经等了很久了,而那个踏三轮车的车夫也是市局政保科的外线侦查员。黄世荣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的被密捕了。


  (https://www.skjwx.cc/a/98754/98754103/10058384.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