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九十七章 纪念堂

第九十七章 纪念堂


  襄阳内城并不大,慕容家族在内城的西南角,占据了一块独立的区域。

  赵德昭骑马抵达的时候,得到消息的慕容家族男性成员全体来到了大门口迎接。

  赵德昭到汉京足有七天,各方面事务都还没有处理好,也还没有开始出访本地家族,慕容家族这是第一个。

  赵德昭跳下马,扶着慕容延卿的双臂,将他扶直了身体。“世叔,前几日在节度使府,我是留守,你是都指挥使。今日不论官职,我以世交侄辈身份来为十三哥上一炷香,无需多礼。”

  慕容延卿正容道:“皇子身份尊贵,情义延卿心领,但礼不可废。请……”

  赵德昭被引入了前院,慕容家族的女眷也都以慕容老太太为首,共同出迎,在院中等候。

  这套庭院是一个一个的小院落,组成了一个大院落。由于内城狭小,房子建的比较密集。

  他们这些人一进来,就将不大的前院占据的满满当当。

  赵德昭脚步飞快,不等老太太行礼,就上前扶住了她的左臂。“婆婆不要多礼,今日德昭只为送十三哥一程,待来日清闲,我再来府上给婆婆请安。”

  老太太笑着抓住了赵德昭的手,说道:“最后一次见你还是世宗时期,那时候你就比较皮,因为你们两个二哥儿同字,你还不服我家二哥儿,两个人打了一架,我家那个不成器的,还被你打哭了。”

  赵德昭比慕容德丰小三岁,因为慕容延钊与赵匡胤是结拜兄弟,两家那时候关系非常紧密。

  赵德昭的字,就是跟着慕容德丰起的,都叫日新。

  两个人都是二哥儿,又都是一个字,两人小时候关系亲近,却又有竞争。

  慕容德丰不过是寻常体质,而赵德昭天生神力,虽然小了三岁,打架却是慕容德丰打不赢。

  听到奶奶这样说,慕容德丰却没有抓住机会上前再套近乎,他的心里还一直因为弟弟死去而愧疚。

  赵德昭笑道:“小时候不懂事,与二哥互不相让,现在长大了,也就知道,兄弟更要团结一心,共同对外。”

  老太太见慕容德丰依旧没有动作,叹了口气,还是要多多历练他一番才行啊。

  接下来,老太太介绍了府内的女眷与赵德昭认识,慕容延钊的妻子,小时候经常抱他,自然有印象。

  不过他的小妾三姐,赵德昭就没有印象了。

  “十三哥因为国事而亡,朝廷自然不会不管,来日评定了功过,汉京府自然会有抚恤。德昭昨夜彻夜难眠,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待来日事务稍停,欲在南城寻一小山,建立纪念堂。届时,十三哥的名讳必然刻在其上,供后人瞻仰。”

  一个小妾当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还没有反应过来,而慕容延卿却是大为震撼,连忙问道:“留守这是何意?”

  赵德昭笑道:“唐朝有凌烟阁,并列出二十四功臣,供后人瞻仰,不过未免有些小家子气。德昭欲仿凌烟阁之制,建纪念堂,分功臣与普通士兵,皆立碑刻名,让后人不忘。”

  慕容延卿这个时候也不顾自己是长辈,双膝跪地,叩首道:“留守此举英明盖世,若真有这么一日,慕容家族愿平家出资,还望留守成全。”

  建设一个英雄纪念堂,是收拢军心,民心的最廉价,最有效手段。

  在明朝的时候,因为有了纪念堂,将军作战不畏死,文官为官重清名,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纪念堂的石碑上。

  只要控制好刻名的资格,纪念堂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

  慕容延卿愿意出钱建设,也是为了能让父祖兄长,甚至自己以后的名字能刻在上面。

  赵德昭连忙扶起他道:“世叔不用这样,德昭既然有了此意,日后定当施行。”

  老太太这个时候反应了过来,紧紧抓住了赵德昭的手臂。“二哥儿,……二哥儿,我慕容家族世代为将,勇不畏死,可能立名?”

  赵德昭轻轻点了点头,平静的老太太登时嚎啕大哭。“若有这一日,老身死而无憾。”

  若是一个现代人,不能体会这个时代的人对身后名的追求,因为不同时代的人,追求完全不同。

  不讲个体,只论大环境,古代有什么?

  这个时代只有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后世丰富的精神享受,即便是有钱人,能享受的生活,跟后世普通人相比,也天差地远。

  他们唯一比后世普通人强的,就只有在人力堆积上的愉悦感。

  也就是佣人,仆人,小妾这些。

  吃的,喝的,玩的,都单调之极。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人都没有安全感。

  他们接受的信息,还没有后世的一个普通初中生多,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只局限在自己周围。

  这个时代的人不怕死,除了认为死后还有生命,更因为活着本来就是一段辛苦的旅程。

  你有钱,固然可以享受三妻四妾的生活,但是这些并不需要太高的成本。

  你可以比普通百姓吃的好一点,却也有限。

  有钱有权的底线比其他人高,上限却很有限,比不上后世的普通人。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的追求,就变成了名望。

  能够被史书记载一笔,就是无数人的追求。

  所以,能在朝廷的纪念堂刻名,绝对是无上的荣耀。

  赵德昭这一招当然是为了拉拢民心,只要这一举动能得到赵匡胤的支持,不管是军心,民心,都可以利用。

  卢多逊跟着赵德昭一起到了慕容家族府上,原本还有一些利益之心,可是听到了纪念堂的计划,登时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想到了很多。

  如果棉花真的能改变人们的习惯,被自己引进华夏,推广开来,那么,以后史书上就会记载下来。

  如果留守以后能登上皇位,自己作为从龙之臣,今后也绝对能被史书记载下来。

  望向赵德昭的眼神变的崇拜而热烈,再也没有了以往的犹豫和审视。

  他卢多逊,也要青史留名!

  与此同时,在建立之外的开封府,也有一场关于汉京的对话。

  赵德昭抵达汉京,如今还在梳理人事关系,唯一发布的政令,就是那四条通告。

  消息传到开封府,立即引发了满朝文武的热议。

  女子服役,举才而不是举贤,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这种改变究竟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好。

  不过暂时只是在山南东道施行,所以反对的意见并不多,还都被赵匡胤压住了。

  让所有文官疑惑的是,王溥作为大儒,为何没有反对这一通告?

  如果不识字的泥腿子都可以为官,那还学儒干什么?置儒家学子于何地?

  幸亏这是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儒家本来就跟佛教一样,被打压的不成气候。

  那些武将们才不会管你是大儒还是进士,只要不听我的话,就砍你脑袋。

  王三铁吃人肉都没有人管,王彦升专吃敌人耳朵,在西北威名赫赫,在朝廷屡受褒奖。

  儒家,这个时代还没有影响力。

  后世儒家以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来吹捧自己,实际上,这句话根本不是赵普说的。

  整个宋朝,都没有流传这句话。一直到元朝,儒生的地位被与乞丐并列在一起,被称作臭老九,下九流。

  那个时候,才在戏曲里面被唱了出来。

  元朝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然后被那些受冷落的儒生们借以**,然后发展成一种自我吹嘘的心态在后世流传开。

  实际上赵普根本不是儒生。

  他只是父祖当官的时候读过书,天下大乱,衣食无着,然后被征召为军中从事,也就是军中负责统计的文书。

  从这个职务,他逐渐晋升为丞相。

  这个时候,他的手中就拿着誊抄的山南东道四条通告。“陛下,如今群臣沸腾,皆认为皇子这四条通告,不合国体,自掘根基,陛下纵然有心维护留守,也该让各人辩论一番。”

  上首的赵匡胤却笑道:“不急,再等几日。你先看看这些……”

  他扭头看了一眼孟宽,示意他将案几上面的几份奏章递给赵普。

  赵普接过了孟宽递过来的奏章,问道:“这是何物?”

  赵匡胤笑道:“自二哥儿前往汉京,每一日,都有我安排的人员将二哥儿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汇报过来,如今已经收到了四份。

  另有王溥,沈义伦,蔡令性,卢多逊等人,也都给我上了奏章。你先看看……”

  赵普仔细看了一遍,上面详细记录了赵德昭抵达汉京的热闹,接见山南东道各地官员的对话。

  但是这些只占了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大部分内容,都与工坊有关。

  前几个月,汉京那边只是修江堤,备料,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要干什么,以为这些都是为建设汉京城准备。

  可是赵德昭抵达之后,裴格安就立即整肃力量,开始兴办各种各样的公坊。

  这里面,要属卢多逊汇报的最为详细,甚至还阐述了兴办这些公坊的背后原因。

  赵德昭的通告,虽然与如今国情不通,可是却大有可为。

  赵普看完了这些,忍不住暗自疑惑。卢多逊乃进士出身,为何会如此重视工坊的作用?他不怕成为天下儒生的众矢之的吗?

  王溥和沈义伦都是老成持重之辈,为何会与皇子共同进退?

  这中间,到底有什么是我还没有想通的?

  


  (https://www.skjwx.cc/a/29/29316/562416511.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